ayx爱游戏官网入口

ayx爱游戏官网入口:雪域极境 忠诚脊梁——走进西藏边境一线直击生命禁区守护者的艰辛与荣光

来源:ayx爱游戏官网入口    发布时间:2025-08-29 05:08:23

ayx爱游戏网址是什么:

  绵延4000余公里的边境线,占全国陆地边境线个边境县呈东西向延伸分布,5个国家级对外开放口岸扼守咽喉要道——这幅壮阔图景,勾勒出西藏自治区作为祖国西南边陲的重要战略地位,也是国家安全的关键支撑。

  “治国必治边,治边先稳藏。”习的战略部署,指明了西藏工作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的重要性。

  在这片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的“世界屋脊”之巅,在被称为“生命禁区”的雪域边关,本社记者深入阿里地区、日喀则市等地边境一线,探访由政法干警、基层干部等组成的守护者群体。他们是国门安全的捍卫者、法治精神的践行者、创新治理的探索者和便民服务的提供者。在极端环境中,以血肉之躯对抗生命极限,以日夜坚守兑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的誓言,在雪域边关筑起安全屏障与法治防线,守护着西藏的安宁与发展。

  尽管事情已经过去整整四年,但回想起被救援的经过,李定定坦言“终身难忘”。

  2021年6月28日,来自四川雅安的李定定骑行至219国道日土县境内时突发高反昏迷,幸被附近泉水湖公安一级检查站时任副站长杨斐翔和民警及时救助,转危为安。

  海拔5118米的泉水湖公安一级检查站,坐落于阿里地区日土县,是西藏海拔最高、距中心城镇最远的公安检查站。作为新疆进藏的第一道关口和边境管控的重要节点,它扼守的新藏线国道近年来成为自驾、骑行爱好者青睐的热门旅游路线。驻守在此的民警们,除了承担车辆检查、服务群众等日常任务,更要随时应对紧急救援——作为新藏线无人区唯一的救援力量,他们是往来游客遇险时的“救命稻草”,在一次次救援中筑牢边疆安宁的防线,意义尤为特殊。

  这片看似平静的土地,早前还有一个令人闻之色变的名字——“死人沟”。这里地处高原永久冻土带,年平均气温零下20摄氏度,冬季极限温度可达零下45摄氏度,空气含氧量仅为平原地区的40%,是“生命禁区的禁区”。

  初抵此处的记者,深切体会到了环境的严酷:后脑勺剧痛,胸闷气短,稍快走几步便呼吸急促,血氧浓度更是骤降。长年坚守在此的公安民警,日常承受的艰辛可想而知。

  “掉头发、掉牙齿、水肿、失眠……还是适应不了,年龄越大适应能力反而越差。”泉水湖一级公安检查站副站长强巴次仁道出了长期坚守付出的“身体代价”。为了遮掩两鬓早早变白的头发,理发时他习惯把两鬓剃得极短。轮休回到的家,常被人问:“是不是长胖了?”其实,那是长期待在高海拔地区返回低海拔地区后导致的身体浮肿。

  面对记者“如何克服恶劣环境”的询问,强巴次仁只回了两个字——“硬扛”。究竟要怎样硬扛?又需要用怎样的意志力坚持工作、执行救援?民警们的回答出奇一致:“已经习惯了”“就是坚持”。

  而支撑着这份“硬扛”与“习惯”的,正是“缺氧不缺精神、艰苦不怕吃苦、海拔高境界更高”的信念。凭着这份信念,他们用实际行动践行着习对西藏干部职员的殷切期望——指挥中心的救援指令一旦下达,便立刻投身救援。“求助者的情况肯定比我们的高原反应更严重、更紧急,这是职责所在。”强巴次仁说。

  检查站由一排凹字形的平房加阳光房组成,办公区与生活区相连。尽管条件有限,民警们还是收拾出一间约10平方米的“便民驿站”,配备简易床、干净的被褥、暖气和氧气设备,供留宿游客免费使用。

  6月5日,记者在检查站采访时,恰巧遇到前来投宿的22岁上海大学生易楷杰。他计划骑行穿越新藏线到达新疆叶城县。这次是按照攻略指引前来借宿。

  “如果这里不提供住宿,还要再骑94公里才能找到落脚点。这是非常好的便民措施。”易楷杰说道。

  被救者铭记于心,施救者却习以为常。“类似的救援太多了,记不清具体细节了。”杨斐翔驻站三年半,仅他本人参与的救援警情,每年就有五十余起。而近年来,检查站出警500余次,救援500余辆车、1200余人。会议室满墙的锦旗和写满感谢的留言本,见证着这些与时间赛跑的守护者。

  沿219国道向东南行驶约630公里,被经幡环绕的“神山”冈仁波齐山脚下,塔尔钦边境派出所的干警们同样在坚守。

  塔尔钦边境派出所管辖着4086平方公里的土地,面积相当于2个深圳市。这里不只是边境要地,更是牧区、城镇与“神山”冈仁波齐、“圣湖”玛旁雍错等知名景区的交汇处,每年吸引大批转山群众和游客。

  这里同样是生命禁区腹地。派出所位于海拔4810米的巴嘎乡塔尔钦,年平均气温0摄氏度,空气含氧量不足平原的50%,是常事。6月6日记者抵达时,突降雪花,冲锋衣内加穿羽绒服内胆,仍感觉寒冷。

  派出所所在的塔尔钦国际旅游小镇,就是转山的起点。50余公里的转山路,巴桑平措累计上下不下七八百趟,但不是为了征服它,而是去救援想要征服它的人。

  与其他边境派出所不同,该所从建所起就承接救援任务。“有困难找警察,警情要管,非警情也要管。”巴桑平措说,“在这里大家已形成共识,有困难打110。”这份沉甸甸的信任,源于他们在绝境中一次次伸出的援手。

  这里平均每天接处警20余起,旅游高峰时达30至40起,且多集中在高寒缺氧的夜间,事发地海拔多在5000米以上,夜间救援地点几乎都在5600米以上。

  作为冈仁波齐景区唯一的执法力量,为应对转山过程中也许会出现的高原反应、摔伤等复杂情况,保障境内外转山群众安全,17名民警中80%利用业余时间自学取得红十字会专业救援资质,每天的救援任务都是“实战复习”。

  “严重缺氧时,几小时内得不到足够氧气,就可能引发肺水肿或脑水肿。”巴桑平措强调,高反救援就是与时间赛跑。他描述的救援路径充满艰险:从出警到车辆无法通行处是约20公里的崎岖山路,之后需徒步攀爬约5公里、最陡处70度的卓玛拉山口才能到救援点,夜间全凭熟悉度辨认路线。

  “高反救援就得快,车辆在山路上时速能到80至100公里。大家都知道危险,但必须拼尽全力。”巴桑平措说。

  这份“拼尽全力”,体现在他们日复一日冲向险境的救援里——塔尔钦边境派出所的民警们,正以这样的坚守,守护着这里的每一寸土地,护佑着每一个往来的群众。

  在生死救援之外,守护者们深知“治国必治边,治边先稳藏”,而稳藏兴边的根基在基层。他们积极做出响应习关于“加强民族团结、建设美丽西藏”的重要指示,将创新治理作为筑牢边境安全稳定屏障的关键抓手。

  今年47岁的尼泊尔籍女商户斯里斯塔在吉隆县吉隆镇经营餐馆。一年前,她被聘为网格联络员,协助公安机关在集中普法宣传时担任尼泊尔语翻译。

  “不仅能帮助同胞增长法律知识,还能让自己更懂中国的法律和法规,在经商中尊法守法。”斯里斯塔说。

  在同一条街上经营饭馆的尼泊尔籍商户加措达蒙,因威望高也被选为网格联络员,协助公安机关管理服务尼泊尔籍务工人员。

  “作为中国公安机关和尼泊尔同胞的‘桥梁’,能够以网格联络员的身份帮助遇到困难的同胞,让我很有底气。”加措达蒙说。

  日喀则市与印度、尼泊尔、不丹三国接壤,是我国面向南亚开放的重要门户,也是西藏拥有口岸最多的城市,西藏6个陆路通商口岸,有5个位于日喀则市。其中的吉隆口岸,是我国对尼重要的陆路通商口岸。

  为了强化涉外管理工作,吉隆口岸公安分局吸纳6名尼籍常住人员任网格联络员,协助信息登记、法治宣传、日常服务等工作。斯里斯塔和加措达蒙正是其中的代表。

  这种治理模式与西藏“双联户”制度一脉相承。“双联户”即“联户平安、联户增收”制度,将相邻5—20户划分为一个联户单位,推选双联户户长担任政策宣传、矛盾调解、平安守护和发展带头人,将治理触角深入每家每户。

  阿里地区目前有15个边境搬迁安置点,针对安置点和搬出地管理权责不明晰的问题,阿里地委政法委创新提出“双户长”管理模式——每个联户单位在原有双联户户长的基础上,再推选一名有威望的居民担任户长,原户长常驻搬迁点负责管理与服务,新户长依托微信等方式,管理“飞地放牧”等未在安置点的群众。

  “通过‘双户长’相互协作模式,形成工作合力,弥补单一户长管理的短板,有效提升人员管理效能。”阿里地委政法委副书记白玛扎西说。

  今年5月,在阿里地区多县驻过村的尼玛措姆,开启了在普兰县科迦村的新一轮驻村工作。这里的不同让她印象深刻。

  科迦村坐落在中尼边境的孔雀河畔,与尼泊尔雨莎村隔河相望,是“一村连两国、一河通两境”的特色边境村。

  作为驻村工作队队长兼,尼玛措姆入户走访时发现,“走了十几家,没人提要求。这里村民的幸福感确实不一样。”更让她惊讶的是,村里近年基本上没有矛盾纠纷。

  这主要得益于科迦村实行的“网格议事会”“网格互助组”等治理模式:家家户户挂着印有网格长、警员、网格员联系方式的网格名片,遇事能第一时间直接联系到人、找到解决办法。

  2025年2月,村民央某家自来水管道破裂,网格员上报后,驻村工作队、双联户户长联动村民,当天就维修好了管道。

  “老百姓的急难愁盼,要第一时间发现、第一时间解决,让群众少跑腿。”普兰县普兰镇政法委员扎西的话,道出了这里的治理密码。

  类似的治理创新在边境地区多点开花:被称为“中印边境第一村”的日喀则市岗巴县吉汝村,以“党建+双网格”模式结合军地共建“五共五固”活动,整合党员、护边员等力量,依托戍边摩托车巡逻队构建立体高效的边境防控体系;定日县委政法委组建珠峰党员护边志愿服务队,为群众提供“一站式”服务,实现护边与村居自治的“双赢”;林芝市米林市羌纳镇组建“雅尼义警队”,民警、辅警、网格员等联合开展巡逻防护、帮扶共建等工作。

  在创新治理织密平安防护网的基础上,守护者们更将法治服务送到边境沿线的关键节点与群众身边,尤其聚焦频繁往来的外籍人员的法治需求。

  作为中尼通商、人员往来的重要通道,吉隆口岸所在的吉隆县吉隆镇,常年有大量尼泊尔籍人员往来。出入境工作需要与尼籍人员直接交流,语言便成了必须攻克的第一道关。为了提供精准服务,民警们主动自学尼泊尔语。

  吉隆口岸公安分局副局长阿旺朗杰自学尼泊尔语不到两年,已经能熟练用尼泊尔语交流。6月8日,记者在吉隆县采访尼籍商户斯里斯塔和加措达蒙时,就是阿旺朗杰为记者做的尼泊尔语翻译。

  加措达蒙:去年22个尼泊尔同胞被拖欠8万元工资没有结清,我向民警反映后,他们很快介入调解,帮着要回工资。我心里特别开心。

  斯里斯塔:前段时间2名同胞被欠薪找我帮忙,我知道可以找公安机关调解。他们后来顺利拿到工资,还托我把钱汇回尼泊尔家里。

  斯里斯塔:我12岁随母亲来吉隆做生意,起初不懂中国法律。公安机关常来普法,还帮我们解决不少难题。现在经济条件慢慢的变好,中国的发展也带动了尼泊尔的发展。

  加措达蒙:中国公安把我们当兄弟一样对待。有困难向公安机关反映,都能及时解决。

  精细化服务之外,法治保障的触角也在不断延伸。2023年,吉隆县人民法院在吉隆口岸设立吉隆人民法庭,集中受理和审理涉外民商事案件,主动开展涉外法律宣传和培训,引导尼籍人员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办事依法、遇事找法、处理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吉隆县司法局同步组建多语种普法队伍,用尼籍人员听得懂的语言开展普法,还牵头成立涉外商事调解中心,选聘专业技术人员担任调解员,定期排查矛盾隐患。

  而法治服务的深化,不仅在于事前预防,更注重从个案中察觉缺陷、完善治理。2024年2月,一名尼泊尔籍人员在吉隆县某娱乐场所致人轻伤,吉隆县人民检察院依法批捕后,针对案件暴露的管理漏洞,依托检察联络站联合有关部门开展靶向普法,推动专项整治,切实筑牢治理防线。

  这种精细化服务在阿里地区普兰县同样可见。普兰县人民法院常走进边贸市场和口岸市场,解答商户法律疑问;普兰县司法局在唐嘎边贸市场开展“边关普法”,为外籍务工人员送上“定制化”法治服务。

  6月11日,一年一度的“萨嘎达瓦”如期而至,数万人涌向冈仁波齐参加竖经杆活动。塔尔钦边境派出所与普兰县公安民警全力投入安保维稳和便民服务,在人潮中疏导秩序、提供帮助。

  “等忙完这一阵,就可以接着忙下一阵了。”巴桑平措当天在朋友圈写下这句话时,带着几分幽默,更多的是习以为常的淡定。

  这片高原上的坚守,从来没有终点。接下来,依旧是凌晨的救援警铃、时速80到100公里的山路疾驰、亮彻整夜的警灯,还有他们始终扛在肩上的那份生命的重量与家国的托付。

上一篇:冲床智能上下料机械手制作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