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地震科技为山西古建筑排除“脚下”险情
来源:米乐m6 发布时间:2025-02-08 04:54:22
就在此时此刻,云冈石窟所在山体的顶部,一套短周期地震计,正在和石窟周围其他4套地震计一起,聆听着石窟周边的地脉动。
近日,记者随中国地震局“防震减灾高水平发展进行时”主题采访活动探访山西大同。晨露微凉,历经千年风霜的石窟在脚下静默无声,但人类感觉不到的地脉动背景噪声则一直存在。
“这些地震计做的工作,相当于给地下做CT(计算机断层扫描)。” 山西矿山地震监测研究中心高级工程师殷伟伟介绍,结合山西数字测震台网,它们可实时记录石窟周边振动情况。
云冈石窟保护安全线外仍有少部分煤矿开采区。2024年5月,山西省地震局组织并且开展云冈石窟地下安全线附近振动实时监测,防范越界开采问题。
殷伟伟打开电脑,展示实时地震记录波形图。运行半年来,这套监测网络记录到了840多个振动事件,振动幅度均未超过文物保护规定阈值。
殷伟伟介绍,通过一系列分析地震波形可以掌握振动的来源和强度,了解施工、爆破和超标振动等的时空分布特征,提升文物保护区及旁边的环境振动监测预警能力。如果提高台站布设密度,还可对云冈石窟地下三维速度结构可以进行无损探测,获取文物保护区场地效应和沉积层厚度等数据,为文物地震安全保护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提供新思路。
截至2023年初,山西现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31处,总数排名全国第一,其中古建筑420处,占比79%,排名全国第一。
山西是文物大省,历史上也是地震多发地区。著名的曲沃感应寺塔、广胜寺飞虹塔、永济普救寺塔、安邑兴国寺塔都因地震损坏或损毁。“保证地震来临时文物的安全是山西文物保护不可回避的课题。”山西省地震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主持工作)欧阳承新说。
在山西这片古老土地上,一系列举措推动“地震人”和“文物人”“双向奔赴”:2023年7月,山西省地震局与山西省文物局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加强双方在文物抗震保护领域的合作;2023年11月,山西省地震局依托山西省震灾风险防治中心成立文物保护科学技术创新团队,山西省古建筑与彩塑壁画保护研究院3名专业技术人员加入;2024年5月,山西省地震局与山西省文物局研究制定文物抗震保护三年行动方案,为构建文物抗震保护运行机制奠定基础……
位于太原的崇善寺建于明朝初期,寺内大悲殿是我国现存最完整的明代早期建筑之一。
52个节点地震仪组成的短周期密集台阵,正在大悲殿及周边开展地下浅部的精细化三维结构探测;5条地质雷达测线条多功能电法测线,也帮助描绘出崇善寺地下30米内的地层结构特征。
山西省古建筑与彩塑壁画保护研究院副院长王小龙和记者说,在2012年的勘察测绘中,文物部门发现崇善寺大悲殿地基存在不均匀沉降。这成为文物人心头的隐忧:什么引起了沉降,还有没有继续沉降的风险?
山西省震灾风险防治中心高级工程师曾金艳介绍,经初步探测,他们已发现崇善寺地下存在不均匀地质体,但它究竟是什么,还需进一步研究。此外,团队还将进一步探究大悲殿在地震作用下的结构响应和损伤机制。太原地铁1号线运行后,他们还会在崇善寺增设环境振动监测设施,监测分析地铁运行的振动对大悲殿结构可能会产生的影响,为文物部门开展预防性保护提供依据。
11月24日,欧阳承新向记者透露,他们还将展开更多合作。山西省地震局将在不可移动文物与古建筑结构振动监测、陈列与馆藏文物地震安全、地震预警信息服务等方面发力,提升地震科技对文物保护的支撑与服务能力。文物部门负责人则表示,如果有了更多监测数据,还能够直接进行古建筑、彩塑、壁画的“地震脆弱性”研究,及时进行精准加固,把文化遗产完整地交给下一代。(记者 张盖伦)
踩着“咯吱、咯吱”作响的积雪深一脚浅一脚地前行,时不时俯下身子仔细查看。大年初三中午,塔里木油田油气运销部管道工程师胡毅正和同事沿着线
云南省丽江市玉龙纳西族自治县太安乡,海拔2827米,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西南丽江卫星数据接收站(以下简称丽江站)就坐落于此。唐梦月之前一直在北京密云卫星数据接收站工作,2023年7月,他主动请缨支援建设,从北京来到了丽江。
记者从全国林业和草原工作视频会议上获悉:2024年我国完成国土绿化任务超1亿亩,包括造林6669万亩、种草改良4836万亩,其中,治理沙化石漠化土地3683万亩。
此地坐落着我国单体容量最大的“沙戈荒”光伏项目——中国绿发集团所属新疆中绿电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新疆中绿电”)若羌400万千瓦光伏项目。春节假期,担任新疆中绿电若羌区域运检中心副经理的郭晓阳,选择坚守在项目现场。
6日,记者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了解到,该校陈维教授课题组首次提出一种基于电化学原理的绿色可持续废弃物回收管理策略,能够同时实现废旧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中的锂资源回收和工业尾气中氮氧化物污染物的捕获和转化。
构建“教育-认证-就业-成长”的全链条生态,让每个飞手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升空航道”。
松下的重组绝非简单的业务收缩,而是日本制造业在数字化的经济时代的一次战略校准。
该奖项是国际卒中领域临床医学的最高奖,设立34年以来,这是亚洲科学家第一次获奖。
西湖大学未来产业研究中心、工学院王睿团队在钙钛矿/铜铟镓硒叠层太阳电池领域取得重要成果。
不能否认,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仍未解决,笔者在调研中也发现,解决“卡脖子”问题,需要把握好几个关系。
我们知道,光速是人类已知的速度极限。1秒时间里,光可以穿越30万千米,相当于绕地球赤道7圈半;而在1阿秒内,光只能传播0.3纳米的距离,大概相当于一两个硅原子的长度。
借助高时间分辨率的观测数据,研究团队确认了合声波的局部生成是由电子运动引起的,并量化了波与电子之间的能量转移速率。”谈及未来的研究计划,刘成明说:“团队将继续深入探索合声波背后的非线性机制,特别是其普遍性和作用条件。
加拿大Xanadu量子技术公司开发出全球首台可扩展光量子计算机原型。研究人员指出,数千个这样的单元能够最终靠光纤电缆连接,从而创建具有巨大解决能力的大型量子计算机。为了验证这一理念,研究人员构建了一个由四个服务器机架组成的原型系统。
毋庸讳言,当下中国科技产业正面临双重压力:一边是西方技术封锁不断加码,另一边是AI、量子计算等新赛道竞争白热化。而今,创新的火炬已经点燃,当点点星火汇聚成璀璨星河,声声号角激荡起创新浪潮,当信心之帆迎风鼓满,东方大国必将驶向科技强国的星辰大海。
近日,农业农村部成都沼气科学研究所厌氧微生物创新团队与日本科学家合作发现了一种合作共赢的菌群互作模式。
春节期间,全国科技馆以“科技温暖中国年”为主题,为公众献上一系列融知识性、趣味性与人文关怀于一体的科普惠民活动。
太阳暗条是悬浮于日冕中的低温等离子体结构,其突然爆发可能引发日冕物质抛射,导致地球磁暴和卫星通信故障。该团队据此建立的灾变临界条件模型,可将暗条爆发预警时间提前至现有水平的2至3倍。
中国海油近日对外宣布,我国首个自营超深水大气田“深海一号”累计生产天然气超100亿立方米,生产凝析油超100万立方米,其中2024年天然气产量超32亿立方米,连续3年产量在30亿立方米以上,持续保持高产稳产运行状态。
4日,记者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悉,该校郭光灿院士团队李传锋教授、许金时教授和数学科学学院马杰教授等,联合国内研究团队,开发了适合研究单体高维量子系统的可扩展光学体系,成功观测到最强的逻辑形式量子关联。
我国针对数据标注产业发布系统性指导文件,是我国为护航AI产业、提升新质生产力水平作出的重要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