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中国古建筑原来如此有趣
来源:米乐m6 发布时间:2025-01-11 00:35:11
游戏《黑神话:悟空》爆火之后,游戏中对各种中国古建筑的精致呈现让很多人着迷,甚至去取景地打卡。俗话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怎么样才可以快速看懂古建筑呢?近日,拥有百万粉丝的古建文化博主“杨爸图说”(杨大炜)推出《有趣的中国古建筑》一书。他手绘近500张精美图片,通过原图复刻的方式,如同放大镜一般,详尽展示了古建筑的原貌细节。书中用通俗易懂的文字,把原本枯燥深奥的古建筑知识讲得生动有趣。
杨大炜从小就喜欢古建筑,长大后喜欢画古建筑,做“杨爸图说”抖音短视频的初衷是给上小学的儿子科普古建筑。他先是买了一些市面上的相关图书,但不少书里是大量的摄影图,摄影图一般是远视角,很难清楚地看到建筑构件的细节,也有些手绘图,但画错了细节,有些手绘图只是摆设,并不具备传递信息的作用,不少建筑知识也说错了,所以他决定自己来科普。
在视频中,杨大炜一边画,一边讲,用一支笔画出各种古建筑,讲述古建筑背后的趣味历史背景和文化。视频发布后,受到慢慢的变多人的喜欢,这次推出图书,面对更多人群科普古建筑。书中不少图片是比喻图、结构图、示意图,是照片无法替代的,内容原创,不少图片都是全网首次出现。
“我看到了很美好的东西,我希望让更多人看到、感受到,这是我做中国古建筑艺术史科普和推广的初衷。”杨大炜说。
在杨大炜看来,古建筑离大家并不遥远。无论是在文学中还是在生活中,许多经常听到的成语、俗语等都与古建筑有关,比如“顶梁柱”“栋梁”“亭台楼阁”“高屋建瓴”“偷梁换柱”“梁上君子”“四水归堂”“五脊六兽”“上梁不正下梁歪”“墙倒屋不塌”“钩心斗角”。诗词里也经常涉及古建筑,比如“不知天上宫阙”“雕栏玉砌应犹在”“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我国各地都有存下来的古建筑,风景区内多有亭台楼阁,甚至不少地方依然有人居住在明清古宅里。中国古建筑不只是拥有或华丽或朴素的外在,还是中国历史背景和文化和智慧的载体,蕴含着中国人的哲学。”杨大炜表示,“看懂中国古建筑,有助于加深我们对传统文学的理解,也有助于增加我们游览古迹的乐趣,体会古迹中的奥妙。”
最近,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的天宫藻井冰箱贴走红,迅速成为最难买的文创冰箱贴之一。天宫藻井冰箱贴共分为五层,每一层都按照藻井的真实结构设计绘制。五层图案可分开摆放,也可叠起摆放,还原完整的藻井形态。如果想进一步了解藻井的知识,《有趣的中国古建筑》中进行了详细讲解。
“藻井是高等级的特殊‘天花板’。”杨大炜说,在中国古建筑中,天花板上呈穹窿状的装置被称作藻井,这个名称最早见于汉代《西京赋》中的“交木如井、画以藻纹”。我国现存的藻井形式多样,主要有套斗式藻井、斗四藻井、斗八藻井、斗栱悬挑式藻井、套方八角浑金蟠龙藻井、伞状藻井、螺旋藻井等。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天宫藻井冰箱贴的原型,书中也以手绘加文字的形式进行了特别呈现。杨大炜介绍,这一藻井是北京隆福寺的旧物,建造于明代。“藻井原有六层,最终只修复了五层,方井里面有圆井,圆井里面又有方井。”
除了藻井,《有趣的中国古建筑》中还有很多有趣的小知识。古建筑是如何从一根木头变成一座房子的?古建筑的屋顶怎么像人的帽子?如何通过建筑的色彩判断等级?古建筑的屋角为什么是翘起来的?屋脊上为什么有仙人走兽?……在书中,杨大炜用生动的文字和图片一一解读。
“走投无路”是怎么来的?杨大炜说,在山西东南地区,大部分古建筑翼角没有走兽,而是在翼角顶端放置一枚武士俑。民间传为“走投无路”的琉璃构件是周瑜等历史人物的形象。身后的走兽如同追兵,然而前方就是万丈悬崖,身体已悬出半空,可谓进退维谷。民间将屋檐装饰与历史故事相结合,起到了一定的教育与警示作用。
“登堂入室”是啥意思?原来“堂”的意思是高大的房子,就是一套宅院的正房,在“室”的前面。“堂”是主人用来待客、议事、办仪式的地方,是家里最高大、豪华、敞亮的房屋。古代规定不同地位的人配置不同高度的堂,对于堂下的台基,《礼记·礼器》规定:“天子之堂九尺,诸侯七尺,大夫五尺,士三尺。”这个规矩一直延续到清代。从“堂”往里走,才是主人的“室”。登堂入室这个成语比喻学问或技能从浅到深,达到很高的水平。登堂容易,入室难,任何一个领域和学科无不如此。
《有趣的中国古建筑》中绘制的代表性古建筑,均标注详细名称和地址,大多为现存历史遗迹,是一本可带着去亲子旅行的古建科普书。书中所列均为代表性建筑,如中华第一木塔(大同应县木塔)、第一木楼(万荣飞云楼)、最小的殿(故宫江山社稷金殿)、最大的殿(太和殿)、三角形的亭(杭州开网亭)、最高等级木牌坊(雍和宫正牌坊)等,读者可以按图索骥去寻访打卡。
“古建筑承载了中华民族伟大的创造力。当我迷恋上古建筑,我就开始广泛阅读和旅行,不管是大城市还是穷乡僻壤,只要有重要的古建筑,我总是兴致勃勃地前往。我看得越多,视野越开阔,就越被无处不在的中国古建筑中蕴含的中华民族伟大的创造力深深折服。”杨大炜说。
杨大炜一直在想办法将古建筑科普知识讲得既专业又有趣。“过去七八年的周末和暑假,我经常带孩子出游,目的地自然兼顾游山玩水和寻访古迹,但是古建筑本身就有很高的门槛,古建筑在很多人看来都一样,相关书籍也比较难读懂,大人都没兴趣,更加不用说孩子。为了让孩子能跟我共情,看懂古建筑之美,愿意跟我出游,我想办法将复杂的知识简单化,把枯燥的事情变得有趣。我尽量使用更少的文字、更通俗的语言、更详细的图来说明问题。为了更好的提高孩子的兴趣,我还添加了一些搞笑段子的漫画和很多漫画式人物,甚至连我家的小狗也去参加了。”他说,“让六岁以上的人都能看懂中国古建筑,是我努力的方向。”
为了保证专业性,这本书背后的专家团都是重磅人物,来自古建筑、考古学等领域。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王贵祥、考古学家齐东方、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徐怡涛、故宫博物院故宫学研究所高级工程师王南审订推荐。王贵祥的推荐语是:“这本专为青少年创作的图文并茂的中国古建筑科普书不仅内容丰富,知识点满满,而且语言活泼,插图精美,生动有趣,对青少年学习和了解中国优良历史传统建筑文化,一定会有所裨益!”